- 四食
- The four kinds of food, i. e. [lang id =1028]段食 or [lang id =1028]摶食 for the body and its senses; [lang id =1028]觸食 or [lang id =1028]樂食 for the emotions; [lang id =1028]思食 or [lang id =1028]念食 for thought; and [lang id =1028]識食 for wisdom, i. e. the [lang id =1028]六識 of Hīnayāna and the [lang id =1028]八識 of Mahāyāna, of which the eighth, i. e. (sa) ālayavijñāna, is the chief.* * *食為長養有情生命之物, 《成唯識論》卷四記載, 食有四種: 一、 段食, 欲界以香、 味、 觸三塵為體, 分段而飲啖, 故稱段食。 二、 觸食, 又作細滑食、 樂食。 以觸心所為體, 對所觸之境, 生起喜樂之愛, 而長養身者, 此為有漏之根、 境、 識和合所生。 三、 思食, 又作意念食。 於第六意識思所欲之境, 生希望之念以滋長相續諸根。 《大乘義章》卷八曰: ‘過去業思, 是其命根, 令命不斷, 說為思食。 若如是者, 一切眾生所有壽命, 皆由往思, 不應言無。 或當應以彼現在思想而活命者, 說為思食。’ 四、 識食, 有漏識由段、 觸、 思三食之勢力而增長, 以第八阿賴耶識為體, 支持有情身命不坏者, 如無色界及地獄之眾生以識為食。* * *﹝出華嚴經隨疏演義鈔﹞ 〔一、 段食〕, 段即分段, 食有資益之義。 謂以香味觸三塵為體, 入腹變壞, 資益諸根, 故言段食。 古譯經律皆為搏食, 以手團曰搏; 後譯復言漿飲等不可搏, 遂譯為段食。 〔二、 觸食〕, 觸即對也。 謂六識所對色等諸塵, 柔軟細滑冷煖等觸, 而生喜樂, 俱能資益諸根, 故名觸食。 (六識者, 眼識、 耳識、 鼻識、 舌識、 身識、 意識也。 按翻譯名義註釋云: 見色愛著名食, 豈非觸食義耶?設非觸食, 何以觀戲劇等, 終日不食而不飢也。 ) 〔三、 思食〕, 思即意思, 謂第六識思於可愛之境, 生希望意, 而能潤益諸根, 如人飢渴, 至飲食處, 望得飲食, 而身不死, 故名思食。 (第六識即意識也。 ) 〔四、 識食〕, 識以執持為義, 即第八識也。 由前三食勢分所資, 能令此識增勝, 執持諸根, 故名識食。 (第八識即藏識也。 按翻譯名義註釋云: 識食, 地獄眾生及無色界中無邊識處天等, 皆用識持, 以為其食。 )* * *四種長養支持身命的東西。 一、 段食, 即普通物質的食糧; 二、 觸食, 即感官與外境的接觸; 三、 識食, 即知覺; 四、 思食, 即思想或意志。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